本文转自:文汇报
李镇西
■李镇西
■许多网络上流传,甚至火爆的所谓“破译密码”,一看就是“伪科学”,因为这些“破译”违背了被实践证明的科学结论
■教育的核心命题,应该始终围绕“人”展开。尊重人的成长规律、倾听个体需求、给予耐心与爱——这些常识看似平淡,却是一切教育行为的根基
不知从何时开始,打开报纸、杂志或网络平台,破译各类教育“密码”的说法比比皆是。诸如破译课堂教学艺术的密码、破译家校合作的密码、破译教师成长的密码、破译学校管理的密码等等。优秀教师似乎都成了“密码专家”。
还有打着高科技旗号“破译密码”的。深夜的家长群里,一条消息突然弹出:“某机构推出‘量子波动阅读法’,孩子三天读完《史记》!”紧接着,就是报名接龙,一连串接龙淹没了屏幕。类似的“密码”还有很多——从“右脑开发秘籍”到“AI提分算法”,从“哈佛学霸思维模型”到“诺贝尔奖得主育儿心法”……教育仿佛是一门玄学,而随着被破译的“密码”越来越多,家长、教师乃至社会,也在焦虑中疲于奔命。
即便是从事教育40多年的我,也越来越感到困惑:教育,真的有那么多“密码”需要破译吗?
别把“伪科学”误认为是“教育密码”
诚然,教育研究是没有止境的,特别是心理学、脑科学等领域,还有很多未知领域有待我们探索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确实有不少教育密码有待破译——即对某些机制的揭示。
我想起了教育家蒙台梭利的《童年的秘密》,她对6岁以下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及其特点进行了探讨,对幼儿心理畸变的种种表现及成人与儿童的冲突作了分析,论述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、幼儿教育的原则,以及环境、幼儿心理的歧变、成人与儿童的冲突等四个方面的问题,进而提出了幼儿教育的原则及教师和父母的职责。用今天的话来说,蒙台梭利破译了儿童(特指6岁以下的幼儿)教育的密码,影响至今。
又比如,脑科学揭示睡眠对记忆巩固至关重要,心理学证明积极反馈增强学习动机,这些发现为教育提供了重要参考。这些“密码”的破译是教育发展的进步。所以,我并非绝对地反对破译教育“密码”。
但如今,许多网络上流传,甚至火爆的所谓“破译密码”,一看就是“伪科学”,因为这些“破译”违背了被实践证明的科学结论。如,“青少年每日需8-10小时睡眠”,这是科学常识,但近年来却有人声称“破译了睡眠密码”,表示“夜间聆听α波音乐可激活海马体,1小时睡眠可抵3小时”。这类伪科学话术的真正动机,是忽悠家长们疯狂购买“助眠神器”。
如此被破译的“密码”背后是商业动机,这不是如“水变油”一般荒唐可笑吗?
我还看到一些写班主任工作经验的文章,内容挺好,也很有智慧,但说的都是最基本的东西。然而,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如今也被作者上升到“密码”“秘诀”“绝招”的高度,好像作者的独家发明。其实,不过是换了一个说法在谈众所周知的“那几把刷子”而已。这是典型的浮躁。
最好的教育,早已藏在常识之中
其实,教育哪有那么多的“密码”?!从孔夫子到陶行知,几千年来的教育实践充分说明,教育的本质其实简单得近乎朴素,不过是一场基于常识的实践。
孔子周游列国时,未曾携带“密码手册”,仅以“有教无类”“因材施教”的常识点亮三千弟子的智慧;陶行知扎根晓庄师范,未依赖高深理论,仅凭“生活即教育”的信念重塑乡村教育。
是的,教育的真谛,从来不在“密码”中,而在常识中。如孔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”陶行知说:“生活即教育,社会即学校,教学做合一。”苏霍姆林斯基说:“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。”雅斯贝尔斯则说:“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,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……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识之上,即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,他的灵魂也是匮乏和不健全的。”
可见,中外教育家所揭示的教育真谛,都是常识。如果说这也叫“密码”的话,那么这些“密码”早就被他们破译了。故弄玄虚地破译一些“密码”,除了贡献一些莫名其妙的新名词、新术语,只能暴露破译者的浅薄与无知。
教育的核心命题,应该始终围绕“人”展开。尊重人的成长规律、倾听个体需求、给予耐心与爱——这些常识看似平淡,却是一切教育行为的根基。教育的终极目标,从来不是破译多少“密码”,而是唤醒生命的自觉与力量。
真希望我们的教育少一些喧嚣,多一份从容。当家长不再迷信“速成密码”,当教师放下“颠覆性创新”的执念,我们或许会发现——最好的教育,早已藏在常识之中。
(作者为新教育研究院院长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)
凯丰资本-安全的杠杆炒股平台-股票配资是什么意思啊-炒股配资官方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